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简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共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农天山泉”投稿本文!

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篇1:欧阳修《蝶恋花》古诗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古诗赏析

蝶恋花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上部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部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与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篇2: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原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翻译: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字这首词解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这首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蝶恋花背景:无

篇3: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此这首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这首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这首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这首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这首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欧阳修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欧阳修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这首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这首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这首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这首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欧阳修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欧阳修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这首词意境深远。这首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欧阳修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这首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这首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这首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这首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这首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篇4:蝶恋花 欧阳修赏析

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作品。蝶恋花是词牌名,全称是《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全词写景状物,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其是对少妇的心理刻画写意传神,堪称欧词典范。

原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翻译: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字词解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蝶恋花背景:无

篇5:蝶恋花 欧阳修赏析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相关推荐: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赏析

晚泊岳阳 欧阳修

篇6: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文学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阳春集》。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词曲概》)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

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先说景深。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安排。读着“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在眼前出现了一组电影摇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读者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与此同义。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可是词人还没有让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点。他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做尽铺排,造足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说情深。词中写情,通常是和景结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侧重。此词将女主人公的感情层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笔将抽象的感情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人们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且看这两句是怎样进行层层开掘的。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惟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殊令人纳闷。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她不可能不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是此篇一大特色。

最后是意境深。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读此词,总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日:“‘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惟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更臻于妙境:“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篇7:《蝶恋花》欧阳修赏析

《蝶恋花》欧阳修赏析

《蝶恋花》

作者: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作品注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作品译文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赏析

欧阳修这首词清新恬美的言语浸透着凄美;深沉细腻的情感流露着无奈;含蓄委婉的表达透露着卑微。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千古名唱,此中真意,自是难以辨言。

词的上阕以“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点明女主人所处环境“庭院”,而三个“深”字的叠字运用更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所处环境之“深幽”。这三个字不仅写出“庭院”之幽深更写出了女主人内心的幽深孤寂。词人紧接又用“杨柳”、“堆烟”、“帘幕”这些意象将女主人内心之凄之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堆”字尽道杨柳之密,烟雾之浓。试想女主人在庭院独上高楼放眼遥望茂密的杨柳萦绕着浓浓的雾霭仿似一幅水墨画。奈何如此美景却寻不见丈夫的踪迹,眼前景物狠心地阻隔了她的视线,内心无端升起无限悲凉来。虚数“无重数”与“几许”相呼应,暗示阻隔视线的岂止是“杨柳”、“堆烟”、“帘幕”那么简单。女主人因何望夫?丈夫到哪里去了呢?既不当兵也不从商而是“玉勒雕鞍游冶处”。丈夫在外风流快活而自己却只能独上高楼凝眉空望,叹息楼台之高让自己看不见章台路。后两句点名女主人内心凄婉、空怨的原因。女主人明知丈夫在外风花雪夜,但内心还是怀有期盼,哪怕只看见丈夫离去的背影也好,奈何这点要求也能以满足,只得独自忍受着深院的.冷漠寂寥。

下阕则是女主人的内心世界引发的感伤。“雨横风狂三月暮”,其中“横”和“狂”直接点破女主人那异常不平的内心世界。三月的春风细雨原本极其温柔,然而这里雨不是“斜雨”而是“横雨”,风不是“煦风”而是“狂风”,原本美丽的“三月”却饱含着一份无情。“暮”字足见女主人等待之久,或许一天,或许一年,或许一辈子。多情的等待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深深庭院里的不尽的黑夜。“夕阳无限好”,女主人已无意黄昏,一个“掩”诉尽她内心的凄凉。“无计留春住”看似“无计留春”实则是感叹女子容易容颜易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青春未逝况且如此,青春流逝那还有什么盼头呢?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日日期盼着良人,奈何良人却无意家中,成天风花雪夜在外头鬼混;日子一天天过去,自己的青春也一天天消逝,自己又凭什么期盼良人回心转意呢?内心油然升起无限寂寥、感伤、无奈之情来。女主人公最后只能寄情于“落红”,自己恰如那凋谢的落花一去不复返,再无人想起她那令人怜爱的容颜。“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即是为花也是为己,或许是花的残败触动了女子的心事,或许是女子自感身世怜花垂泪。“不语”则表现女主人内心孤寂无人理解的愁苦。“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

整首词在艺术、情感上浑然天成,上下两阙情景交融,相互呼应,女主人的卑微地位,柔弱的内心世界及对男子强烈依附心理被描写的细微深入,词人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庭院深处怨妇形象。

篇8: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在浩如烟海、众星捧月的文学作品里,“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为之添词。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佳句,满腔激情地畅诉伟人胸怀。伟人的慷慨激扬,伟人的志在天下,不言而喻,常人难及。然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我们该如何赏析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味品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品味诗词,朗诵是很重要的。朗诵时,除了要抓住节奏,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更应该注重情感的把握。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更注意这一点。整体来看,全词充满了感伤、抑郁,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无奈和伤痛。然而,到底是谁拥有这样复杂难解的心绪?是一个女子,一个深锁闺中,愁绪满怀,却无计锁春的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女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哀怨和愁苦。“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写的是“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写的是“恨”,“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写的是“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的是“苦”。古人炼字讲求传神,注重“诗眼”。贾岛“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蝶恋花》中的“横”和“狂”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认为词中的“深”字更是高人一筹。古人作诗擅长运用叠字,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佳句中,叠字的运用酣畅淋漓的宣泄了诗情意旨。欧阳修不仅承继了古人的二字相叠,“深深”二语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却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让人寻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不仅体现其用叠字之功,词的洗练,更可体现词的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远。

景深着一“堆”字,在于“帘幕无重数”写出庭院的无比幽深。那么,在杨柳茂密堆积如烟,如同重重帘幕的空旷的大院子里,有哪些人呢?词人没有让你看到人物,笔锋一宕,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再说“楼高不见章台路”来铺写人物的出场,从景深写到情深。词中写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空空的庭院里只有女子孤零零的一个人,期盼的人哪里去了?在“玉勒雕鞍游冶处”寻欢作乐。一方在院中苦苦期盼,流泪伤心,一方却在烟花楼中醉生梦死。在深深的庭院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对比当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怨恨”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就在景物的描写里,抒写了女主人公的抑郁情怀。

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只觉无奈,仅能将情感寄予与之同命的花上。“感时花溅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慨。似乎我们看见:一个黄昏,一个苗条瘦弱的女子,扛着锄头,提着花篮,在四处飘落花儿的林子里葬花,吟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开易见落难寻……”女子在这暮色将逝的夜晚,忆念章台的丈夫,眼前仅有在暴风雨横遭摧残的花,联想自己愁苦命运,不禁潸然泪下。女子的愁苦、伤痛无处倾诉,满怀疑问叩问花儿。花却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花不解人,还是花不肯给予同情?令人纳然。花不便不语,反而象故意和女子作对,抛弃她纷纷飞过空荡荡的秋千。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对她报以冷漠,她怎不伤心,怎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锁的庭院,层层叠叠的杨柳,飘过秋千的落花,苦苦等待无奈的女子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怀的春怨图,一个怅然若失、伤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语浅而意入,情感层层推进,景与情就这样水乳相交融,浑然一体了。

很多著作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是闺怨。写了一个独居庭院的女子,她的愁、怨、伤、悲。其实我认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鲁迅先生曾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鲁迅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赏析诗词的一个关键问题,即要知人论诗(词)。欧阳修四岁而孤,从小是个苦命的孩子,身于贫寒家庭的他,力经挫折,坚韧不拔而能入京作官,可以一展抱负。他需要多大的志向,承受多少的痛苦啊。然命运多舛,他却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出京当了一个小官。所以,我们在他的《醉翁亭记》里,看见他饮酒行令,投壶对弈,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他心甘吗?他忘记自己的志向了吗?而我们高中学习了他另一篇《伶官传序》,在他“满招损,谦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痛切总结中,有他“兼济天下”的抱负。他是一个满腹经纶、志存高远、心忧天下的人才,然而他却没有机会,空余惆怅和伤痛。我想历经变动,壮志难酬的他肯定有怨、有恨、有苦,有悲,那种孤独、伤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韵相合。我倒觉得与其说本词写的是闺怨,倒不如认为欧先生一首《蝶恋花》借独居深院的女子来表达自己被抛弃的怨、恨、伤、悲。在这样的基础上,“雨横风狂”似乎象征着政治斗争的肆虐、无穷,而“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似乎是倾诉自己大志难申的无可奈何。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欧阳修古诗《蝶恋花》赏析》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470800.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