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鸡肋-梦幻考研(共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在此,感谢网友“tasty”投稿本文!
篇1:鸡肋-梦幻考研
鸡肋-梦幻考研
作者:王琰, wanghui19770819@yahoo.com
? 考研对我来说真的是鸡肋,食之无味,弃 之可惜。考研走过的路只有那些不太幸运的,没有所谓的“关系”的可怜的考研游击队中的难兄难弟们才能够体味到的。
?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第一年对考研根本没有认识,只不过听说我的大学几个同学考上了,心里很不平衡,感觉自己是英语专业考别的专业应该很容易,所以就匆匆上马,在已经是研究生的学姐的帮助下选择了一个满以为最容易突破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那时他们说这一门专业课书少,只有一本高教出版社的很薄的书,当时喜在心底,满以为当年就可以一下子走掉。我并不想在考研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然而等到真正的复习专业课本才知道那本书真的编的乱七八糟,一点头绪都没有,根本抓不到线索。无奈既然选择了就只有风雨兼程,我不得不硬着头皮看书,每日过的如同白开水。在为自己的仓促做出的错误选择中熬到了考试,我非常担心的专业课,每日的担心成了我的致命的杀手,考试时我做了详细的安排,几点睡觉,几点到考场都计划好了。可是,该死的`,考试前的那天晚上,我8点就上床睡着了,可是却在1点左右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一直等着两只眼睛到了天亮,考试的时候头脑懵懵的,平时记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也给忘了。考了315算是对我第一次考研的终结。
??的暑假过完,输于非智力因素的我对上次的考研根本不甘心,我重新审视自己,经过几夜的思考我决定改换专业选择文科类较好的新闻专业,我充分相信我的个人能力确信我能够成功,20的日子可谓在紧张而又兴奋中度过,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课上,我也托我的学友在我所报考的院校打听是否有辅导班,学友一直在帮助我咨询我心里踏实多了,心里感到成功在望,可是关于辅导班的事我问了许多遍都是说有,可是眼看试题都出了还没有回音。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学友告诉我,辅导班已经上过了,一个上午把两本专业课全部串讲完了,而且他告诉了我一个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的信息。我那时感觉就是完了,别人得到了老师的指点复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我的付出真的是打水漂。对考研已经没有那股冲劲也没有了信心,热情没了,只有被动的等待那场残酷的决定命运的考试。我已经选择了逃避,放弃了拚搏,被动的适应一切。考试就在无聊的虚度中度过,考试时一看到试题,其中的一个试题就是学友告诉我的那道题。心理遭受极大的打击,这算什么考试?对于这样的考试我真的是无法容忍,在无比愤怒中我度过了黑色的两天,考试课成绩不用说我就知道,公共课考了130,专业课仍是我的杀手。
? 愤怒中我逃到了广州,在打工的岁月中我学会了很多,心里也平静了许多,我重新面对生活,一切都顺其自然。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无法选择生活,只有坦然面对生活。过了国庆节,一个很好的朋友说为什么不在试一次呢?孙中山也有第三次革命呢?如果在一次失败,说明你真的不符合国家的研究生招生要求。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颗不死的心开始在此复苏,我在国庆节过后开始全力以赴专业课,当然兼顾了公共课。英语的新题型在平时的训练中也不错,最多错3到题。政治也没有啥问题,可谓胸有成竹。万事俱备,只等考试。我高兴我有一颗平常心。成功似乎在向我招手!
??成绩出来了,命运似乎在捉弄我,谁会想到我的英语在考了53,总分370。我真的是苦笑不得!也许一切都是命!
??我不知道今年的国家线是多少,每一位像我一样的考研者都在期待着最后的命运的决断!希望我这次能够受到命运的青睐!
篇2:考研英语翻译不是鸡肋
很多时候,把事情做完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选对你要做的的事情。考研辅导专家认为,考研英语复习必须一开始就明确复习的轻重缓急,才能将功夫都用在刀刃上。考研英语的所有模块中,有一个部分的复习最应该用心去揣摩、练习并且备考始终的,这个部分就是翻译。
英语翻译要把握方法
面对英语翻译,考场上有人叹息,觉得它太难;有人摇头,看它不懂;有人咬牙切齿,因为总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翻出一句却只得了0.5分;有人面如菜色,因为权衡利弊而毅然壮士断腕将它舍弃后却痛得五脏六腑如油煎火烤。于是乎,在许多考生眼里,考研翻译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真的如此吗?考研辅导专家认为,英译汉,并不是鸡肋,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考研英语为何要专门设置翻译这个板块?其实翻译的目的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内容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英译汉只是手段,其实质还是考查研究生阶段用的最多最广的一项技能――阅读理解。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大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英语翻译虽然难度较大,但并不是无法可循,只要大家能够多加练习,就能够翻过这道鸿沟。
篇3:考研英语翻译不是鸡肋
准备考研的同学是从中学一路考上来的,自然了解阅读理解从来都是各种英语考试的火力集中点。而考研英语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则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全局把握的泛读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细微理解的精读能力。大部分考生平时所做的阅读训练都是泛读,缺乏长难句精确分析和理解的训练,因而阅读成绩的提高会遇到瓶颈。英译汉的`训练就是突破这个瓶颈的最好方法。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主要原因就在于考研翻译和考研阅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英译汉的训练会为你阅读理解部分的应试提供坚实的能力基础。你不是觉得阅读理解的文章句子长、结构不好把握、难以理解吗?翻译恰恰就是训练你对一个长句子进行拆分、解读,理清结构,弄懂指代,掌握意思的能力的。有了这个能力基础,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自然在考研阅读中过关斩将、游刃有余。
篇4:复习指导:啃下考研英语翻译这块鸡肋
复习指导:啃下考研英语翻译这块鸡肋
【来源:《求学考研》】
很多时候,把事情做对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对的事情。所以考研英语复习必须一开始就明确复习的轻重缓急,才能将功夫都用在刀刃上。考研英语的所有模块中,有一个部分的复习最应该用心去揣摩、练习并且备考始终的,这个部分就是翻译。
因为翻译,考场上有人叹息,觉得它太难;有人摇头,看它不懂;有人咬牙切齿,因为总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翻出一句却只得了0.5分;有人面如菜色,因为权衡利弊而毅然壮士断腕将它舍弃后却痛得五脏六腑如油煎火烤。于是乎,在许多考生眼里,考研翻译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真的如此吗?今天我就来谈谈此“鸡肋”的破解之道。
英译汉,鸡肋or其他?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考研英语为何要专门设置翻译这个板块?英语考试大纲是这么解释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将英译汉试题作为阅读理解的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内容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 一言点醒梦中人,原来英译汉只是手段,其实质还是考查研究生阶段用的最多最广的一项技能――阅读理解。
准备考研的同学是从中学一路考上来的,自然了解阅读理解从来都是各种英语考试的火力集中点。而考研英语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则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全局把握的泛读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细微理解的精读能力。大部分考生平时所做的阅读训练都是泛读,缺乏长难句精确分析和理解的训练,因而阅读成绩的提高会遇到瓶颈。英译汉的训练就是突破这个瓶颈的最好方法。原因在于考研翻译和考研阅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英译汉的训练会为你阅读理解部分的应试提供坚实的能力基础。你不是觉得阅读理解的文章句子长、结构不好把握、难以理解吗?翻译恰恰就是训练你对一个长句子进行拆分、解读,理清结构,弄懂指代,掌握意思的能力的。有了这个能力基础,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自然在考研阅读中过关斩将、游刃有余。考研翻译这块鸡肋实乃十全大补丸也。食之否?当然要食了!
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英语学习,背十遍,不如用三遍。从应试学以及语言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翻译和写作一样,是一种主动技能,侧重点在于对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属于高级技能;而阅读、新题型等则属于被动技能。如果在英语学习中,一开始就能把主动技能和被动技能的训练相结合,那么主动技能的训练将会极大地促进被动技能的提高。这一备考理念在新航道学校的考研英语定制课程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有一个英语基础不太好的艺术类考生,开始备考时还未通过四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从复习的一开始就坚持进行翻译和写作方面的训练,以高端拉动低端,学用结合,将背过的单词,学过的语法知识反复地在翻译和写作中加以运用,自己在备考过程中也随时体会到进步和乐趣,最后的成绩也远超出她自己的想象,达到了70分以上。她的成功再次说明,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啃”鸡肋之战略战术
一碗状似鸡肋实乃十全大补丸的食物摆在面前,知道了那实际上是好东西之后,你点头:“诺,食之!”问题就来了,怎么食?对付“鸡肋”这种“敌人”,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
对于英译汉这块“鸡肋”,考生最经常的抱怨就是:拿到句子后,即使单词都认识,还是看不懂,不知道怎么才能看懂,更别提将其翻成中文了。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大家的翻译能力有问题,而是缺少有效的解题程序。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能提高做题速度和理解正确度的解题程序,当你拿到一个英译汉的句子,就可以使用四步翻译法。
第1步:划出所有的谓语,明确分句关系。句子之所以复杂,大都是复杂在主语、宾语或修饰成分上,谓语相对比较容易辨认(你见过四行长的修饰成分,但没见过四行长的谓语吧?!)。因为英语中大多数情况下1个句子只能有1个谓语,所以数一数谓语的数量,就知道分句的数量了,再把和每个谓语对应的主语和宾语找到,把修饰成分剥离,这样句子的主干就确定了。在给1个长句成功瘦身后,你就能把握它最基本最核心的意思。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翻译,更能够用于对阅读中的复杂句、长难句和考点句的分析和理解中。
第2步:确定各个分句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找出哪个分句是“主子”,哪些分句是“跟班”,再根据句子意思和逻辑的相对完整性将整个句子切分成几个意群。这一步骤极其重要,因为切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理解的`正确与否。这种切分工作做得熟练之后,将会大大加强同学们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时的阅读速度。
第3步:分别对切分出来的各个意群进行翻译,各个击破。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对意群中的单词进行逐个揣摩和推敲,千万不能将自己平时记忆的单词意思生搬硬套上去。要知道,所有的词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语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词义的变化。记住,哪怕通过上下文推导出的词义查遍词典都找不到,你也要坚决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词典是死的,人和世界是活的。
第4步:把翻译完后的各个意群按照汉语的行文模式组合成一个完整句。这个步骤就涉及调整意群的前后顺序,进行必要的连接和删减,最终保证句子的通顺和完整。
这种解题程序的好处是把一个很长的句子分解为你能处理的短句或句子成分,从而能够大大降低翻译的难度,理清的翻译思路,提高翻译的正确度。所以,英译汉的时候不用怕长句子。翻译无长句,关键在切分。
超级“啃”功之训练计划
关于英译汉这个很有内涵的“鸡肋”,知道了怎么“啃”并不表示你就会“啃”,要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准,就要下功夫。
语言的听说读写是不分家的,虽说考研英语分板块考查,但复习当中,我们要常常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具体到翻译的训练,我们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将其和其他部分的复习相结合。
1. 做好语法知识的准备。
很多同学说,语法不用复习,因为我们高中3年重点就是学语法。先不说经过了风花雪月、刺激而又迷惘的大学四年你还记得多少,就看看高中学的语法是否能满足考研英语的要求。其实高中学的语法只是对语法规则的认知,而考研英语尤其是翻译则需要你对语法知识的运用。举个例子说,在同样用that引导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考研英语中常考查这个内容,仅靠高中知识你势必要迷糊老半天。因此,同学们有必要对考研翻译中常考的一些语法点进行语法知识的复习和比较研究。这些语法点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被动语态,分词,代词等。语法知识的准备放在英语复习的开头,从4月份开始,用时1个月即可,以后在复习中遇到问题也要反复去查语法书,加深理解。
2. 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机会进行翻译
无论你是在做考研阅读题目,还是在进行课外阅读,记得将其中较长、较复杂的句子进行标记。做完题或读完文章后,回过头用“啃鸡肋”的四步翻译法对句子进行精确细微的分析,再和专家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历年考研阅读真题文章中的句子,更加值得同学们好好揣摩,因为它们无论是在行文风格、句子结构或者逻辑安排上,都同考研翻译真题的句子极为接近,既能锻炼翻译能力,更能锤炼阅读理解能力(建议大家购买参考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阅读文章有译文的,这样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一个阶段的训练也要从4月份开始,要一直持续到考前。前期不要直接做翻译真题,到8月份再开始进行真题的集中训练。
3.水滴石穿,贵在坚持
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在于临时抱佛脚的勇悍,而在于平淡之中的点滴积累。同学们应该将分析句子、研究句子培养成一种习惯,让它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你的日常备考学习中去。从量上来说,要尽量避免3个月不碰翻译,心血来潮就1个周末翻300句的“自残式”做法。应该坚持每天都练习,每次2~3句。最后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就来自于每天不起眼的积累。而且,在同其他人的竞争中,这种每天的点滴进步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优势。
总而言之,考研翻译就是一块看上去很难啃的“鸡骨头”,对付它需要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战略上我们要藐视它,坚信一切看似长难句的“鸡骨头”都是“纸骨头”;而战术上我们要重视它,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四步翻译程序训练,用我们的心血、汗水把这块骨头熬烂、消化,为夺取明年冬月飞雪时考研大战的胜利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张建宇:北京新航道学校教学管理总监,北京新航道考研英语阅读、北京大学国际MBA翻译主讲,资深英语教学专家。第六届“外研社”全国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曾讲授过雅思词汇、六级阅读、写作、MBA英语等多种课程,被北京晚报教育总评榜评为“北京四大魅力教师”之一。
讲课风格激情四溢中富有理性,亲切敦实中蕴藏力量,极具爆发性和穿透性。讲课内容严谨有效,逻辑清晰,线条分明,直指同学们的弱点和盲点。
(责任编辑:刘建伟)
篇5:考研如同鸡肋 广东考研热十几年来首次降温
考研如同鸡肋 广东考研热十几年来首次降温
研究生初试定于下月20日至21日举行。据了解,今年京、沪两地及一些考研大省的报考人数出现十几年来的首次降温,而广东省的`考研人数也首次停止了上涨的步伐。
记者日前从省考试中心了解到,今年广东考研人数为35553人,比去年少了100人。有关负责人认为,和京沪两地一样,广东今年考研人数首次停止上涨趋势,是多方原因所致,就业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有高校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考研如同鸡肋。考吧,研究生学制改成两年后,真正可学的时间并不多,反而可能会失去一些就业机会。不考吧,又觉得万一就业不理想,还是条退路。不过,现在更多学生还是认同前者,认为与其读研,不如先现实地找份工作。
也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2007年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收费政策的改革,对一些同学来说是一个新问题。收费政策改革可能让好学生有更多机会拿到奖学金,但毕竟读研是从免费到收费了,权衡过后觉得还是算了,出来工作吧。(梅志清)
原载 《南方日报》